我这十年 耕耘之路

  焦点访谈:我这十年 耕耘之路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十年,也是咱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十年。从今天开始,《焦点访谈》推出《我这十年》,讲述十年来发生在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民以食为天,简简单单五个字,却份量千钧,也概括出农业的重要性。多种粮、种好粮,让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都装中国粮,不仅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和农业相关的人们,十年来他们所走的“耕耘之路”。

  新疆和若铁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尽忠说:“十年里,我最难忘的时刻是今年6月16日,和田—若羌铁路开通。首趟客车从和田站开出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这几年与沙尘暴作斗争的工友们,想到了长期分离的亲人们,我心里很内疚,但不管怎么讲,作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

  河南镇平县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副主任王旭说:“这十年里,我最难忘的是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那一刻。为了这个工程,搬迁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真的让人钦佩。”

  河北北方学院学生霍楠楠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最令我难忘的是我参加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服务工作。有一场比赛正赶上大雪,有一位热心的观众,见我冻得睫毛都结了霜花,就拿了一个暖宝宝送给我,那一瞬间我感觉特别温暖。”

  河南周口市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助理刘记森是个“90后”,十年前,在大学学农业,十年后,已经是一个新型的职业农民。毕业之后,回到家乡,他就跟着老爸干起了农业。十几年里,老爸带着合作社乡亲们流转和托管耕地,从300亩一下子达到了40000亩,这样的高度,他能超越老爸吗?

  刘记森的老爸叫刘天华,跟一个音乐家同名同姓。人家的代表作叫《光明行》,刘记森的老爸没写代表作,不过他常说,光明行,干农业就是光明行。

  就要秋收了,刘天华要统计好几十个村的作业量和农机的需求量,这时洪桥村的一位种粮大户赶了过来,说他玉米地里套种的大豆有了虫害。对这个情况刘记森一清二楚,为啥呢?因为几天前刘记森就通过病虫害监测系统了解了这次虫害的虫类,并制定了防治方案。

  别看刘记森家现在种这么多地,但在十几年前,没搞合作社他家种了不到100亩的地。那会儿他还小,但也懂点事儿,那时候,同样种小麦,有种早熟的,有种晚熟的,如果早熟的收割时轧了晚熟的麦子,就会产生纠纷。刘记森的老爸生来爱种地,为了保养耕地,他特意买了台拖拉机,可是地太少,拖拉机根本吃不饱,所以听说要搞土地流转,他觉得这可能是个契机。

  河南周口市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当时农业局领导知道之后,说你有农机为啥不成立合作社呢?国家还有补贴,我们又给你找活干。我说干就干了。”

  2009年,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在流转的300亩耕地上,他们播下了一个据说还不错的小麦新品种,可是,没料到出师不利。

  刘天华说:“那一年,天很冷,种的小麦都冻死了,很多人埋怨起来,有的人退出了合作社。”

  受了这么大损失,当时家里的气氛很紧张,也都在琢磨,这到底咋回事?

  刘天华说:“在这个时候,农业技术人员过来了。一看你的麦,说是晚播品种,种得太早了,不出问题那才怪。”

  选种子不是打麻将,不能跟风,非要跟,就跟县的“阳光培训工程”。往后这些年,合作社种的都是国家扶持的周口小麦系列品种,产量高,效益好,走的人也陆续回来了。这时正赶上县里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乘着这个东风,刘天华又出手了。

  到了2014年,合作社耕种的土地从300亩跃升到4000亩。也就在这一年,刘记森大学毕业,加入进来。当时正赶上灭虫,刘天华主张用拖拉机,而刘记森主张买无人机。事实证明刘记森对了,因为有国家补贴,一下买了10架,轻松搞定了虫害。而有了超强的喷洒能力,合作社的耕种面积在短期内就从4000亩扩大到了10000亩。为了飞得更高,刘记森特意请来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一起干。

  河南周口市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部经理位笑伟说:“我是专业搞农机服务的,现在都是大型拖拉机作业,一天300亩地不在话下。”

  河南周口市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植保部经理尹树辉说:“我主要负责病虫害防治,我们都是用无人机打药,一天一台能作业600亩。”

  河南周口市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管理员王鑫廷说:“我是土地管家,现在浇水不用去地里,点一下手机就可以,一天能浇1500亩。”

  刚成立那会儿,合作社一年的盈利不到20万元,现在已经达到500万到600万元,大伙都很高兴。刘天华更加认定,既然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强调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干农业就是光明行。

  刘记森已经开发了绿色产品,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未来打算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上做有机产品,让事业更上一层楼。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邢俊杰主攻稻瘟病,这种病害也被称作“水稻癌症”。稻瘟病每年在全国的危害面积达300万公顷,产量损失20亿公斤。

  2012年初,邢俊杰还没有博士毕业,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培育对稻瘟病具有抗性的水稻新品种。要防治稻瘟病,首先要获取它的菌株样品,然后分析菌株的致病性,最终找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抗性水稻品种。2012年,在各地植保站协助下,加上自己来回奔波,邢俊杰收集到近400份稻瘟病菌株,随后,2013年、2014年、2015年,越收越多,以至于实验条件已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到了2016年,邢俊杰向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老师求助,没想到,袁老师问了问研究进度,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有袁老师的鼎力相助,湖南省首个稻瘟病室内抗性鉴定平台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今年,是邢俊杰从事稻瘟病抗性研究的第十年。今年上半年,湖南一些地区,连续阴雨天气让稻瘟病再次呈现高发态势,虽然农户事先撒了药,但还是让早稻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

  这次稻瘟病暴发让邢俊杰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十年来,他们建立了湖南省不同生态区的稻瘟病监测网络,建立了标准化稻瘟病菌信息数据库。如今,他们已走出实验室,在设置的几十亩试验田里实地检验研究成果。

  邢俊杰说:“实验里面有抗病品种,也有感病品种,感病品种必须发病,才能证明抗病品种是抗病的,所以我们要选择容易发病的地方作试验点。”

  一位种粮大户说:“我希望他们越快研究出来越好,种粮大户每年增加几万块钱收入那是肯定的了。”

  增加产量和收入是每一位稻农的希望,这又何尝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愿望。袁老师曾告诉邢俊杰团队,他做过一个梦,他给这个梦起了个名字,叫“禾下乘凉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我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坐在稻穗下乘凉。”

  邢俊杰说,其实,他也有类似的梦,梦想着攻克了稻瘟病,从此,乡亲们的汗水便不再白流。向着这个目标,这十年,邢俊杰团队没有停歇,同时,他们也不是孤军奋战,国家投资1500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的新实验室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届时他们每年可以完成10000份水稻新品种的抗性评价。

  此时,邢俊杰团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成功,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怀揣梦想,用努力让梦想成真。

【编辑:房家梁】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