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迟雨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
5年来,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科创产业加速发展,软硬联通不断拓展,协同融合纵深发展,有力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正取得丰硕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有它的使命――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从蓝图到现实,国际一流湾区加速“绽放”。
看经济数据,五年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3万亿元,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这些数据反映的是大湾区要素流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水平。
春节期间,港珠澳大桥通行创下新记录,背后是大湾区“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一小时生活圈”日益成形、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的新现实。
锚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广东携手港澳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动能转换,初步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瞄准高质量发展,大湾区围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心布局。现在这一地区聚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八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
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已经显现。在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竞争愈演愈烈、全球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取得这些成就殊为不易。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入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债券“南向通”、利率“互换通”等政策开始实施;重大项目申报面向港澳科研机构开放,“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3个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形成数百项改革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近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挑起了高质量发展大梁。事实证明,全球资本看好大湾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粤港澳联合举办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仅两届就吸引近5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充分表明全球资本对大湾区营商环境和更高水平开放的前景高度认可、信心十足。
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怎样让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大湾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和规则机制对接的“软联通”无疑是关键一招。
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所在。大湾区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制度特色,只要不断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就能破解融合发展瓶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