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大地上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步稳蹄疾路正阔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China Travel”火爆全球社交媒体,“City不City”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和重要窗口。因此,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光明网联合策划推出《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系列海外视频,集纳海外博主与专家学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超大城市的“微观”场景为切入,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线进行探索揭秘。在一个个记录镜头下,讲好新时代北京故事;在一段段理论评析中,解读新时代北京发展,向海外网民和年轻群体展现北京魅力的同时,勾勒出真实可感的中国形象。

京畿大地上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步稳蹄疾路正阔

  在2024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使命。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集聚新质生产要素、突破技术瓶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靠。在《北京,请回答——一座超大城市的“V观”运行》系列海外视频中,泰国博主闻名(Just Pai Tiew -ก็แค่ไปเที่ยว)和百度媒体中心负责人、智能驾驶事业群组公关负责人叶芊芊共同体验了北京的无人驾驶车辆。“路上遇到工人,车可以自动停止驾驶并按喇叭,真的很让人惊讶!”第一次体验无人驾驶车辆的闻名兴奋地表示,希望北京未来能带来更多惊艳的科技成果。近年来,北京正在加速融入世界创新体系,日渐成为国际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地,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实现新跃升。

  围绕“到2025年基本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北京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坚持“四个面向”,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有力支撑了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报告中学科策源地分析显示,在科学、技术、工程与医学(STEM)领域的11个学科中,北京的化学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农业兽医和食品科学、工程等6个学科排名全球第一。

  代表性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北京涌现出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成功试验、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等一批高技术成果。2023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10万项,达106552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增长7.4%。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4年的48.2件提高到2023年的262.9件。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基本建成。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9%。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基本建成。高精尖产业加快发展。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持续领跑全国,进入创新通道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三类器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加快布局商业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开辟。

  搭建系列跨领域、大协作的创新平台。持续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在京落地,重点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公共底层技术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打造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区块链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以及相关领域中试熟化平台、概念验证平台等,加速前沿技术和底层技术快速迭代与创新突破。2024中关村论坛期间,举行近120场活动,面向全球发布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出台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的16条措施,累计认定支持107家外资研发中心。

  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出发点,深入实施《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印发实施《北京市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深入推进“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持续强化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国-市-区-企业”等多方力量投入基础研究路径,依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构建“财政+外部”双向发力的多元投入机制,2023年外部经费投入达到3.42亿元,首次实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财政投入与外部投入1:1。北京率先在全国各省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全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覆盖全市800余家依托单位,极大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新征程上,北京科创中心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更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力争早日把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战略布局规划,立足首都战略定位,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要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支持在京高校全面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打破产学研合作壁垒,通过校校、校企、院企等单位合作,让人才流动起来。支持高校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保留源头活水。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制度创新助推科技创新。当前全球面临地缘政治紧张、经济疲软等多重挑战,要大胆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贯彻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围绕财政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推动出台下一批改革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的分类评价制度,着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长期性、原创性的研究。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促进各区域在科技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与优势互补,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等机构在京集聚发展。搭建类似国际空间站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如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等,为各方科技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渠道。高品质办好中关村论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不断完善外籍人才准入政策,为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可以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工作。通过共同培养、交流互访等方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 责编:陶媛 ]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