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7月12日讯(记者 景远)农业种为先,做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按照中央种业振兴决策部署,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第二阶段生产性能测定任务日前宣告完成,这是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一次全面摸底,获取数据1224万条,填补了畜禽、蜂和蚕遗传资源表型特征数据空白。
畜禽遗传资源作为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育种创新的“源头活水”。我国先后于1979―1983年、2006―2009年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基本掌握了除青藏高原区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畜禽遗传资源情况。2021年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启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包含其中。
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面上普查任务已于去年全部完成,全面覆盖我国62万个行政村,填补了青藏高原区域普查空白。
第二阶段生产性能现场测定工作是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新要求和新亮点。一年多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近7万名专业人员、714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和核心育种场集中力量,重点围绕1445个畜禽、蜂和蚕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特性、优异性状等开展了现场测定,获取数据1224万条,实现了普查品种、关键指标和普查区域的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填补了我国畜禽、蜂和蚕遗传资源表型特征数据空白,对深入了解和掌握资源状况、摸清资源种质特性、加快推进畜禽育种创新和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关键之年,也是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收官之年。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对标对表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要求,全力推进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开发和利用,加大濒危资源抢救性保护力度,积极向业界推荐优异资源和开发典型案例,调动全社会关爱保护、科学利用资源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