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国有大行首场中期业绩会!建行净利润增速3.12%,新金融行动谋"第二曲线"

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压力下,建设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增速3.12%。

8月24日,建行在北京、香港两地同时举行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会上,建行管理层就新金融行动、信贷投放、资产质量、房地产金融等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今年上半年,建行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助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较上年末增加1.94万亿元,增幅9.13%;债券投资新增7175亿元,政府债券认购比例保持市场前列。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至1.37%;关注类贷款占比2.50%,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净息差是银行利润创造的主要抓手,在全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的趋势下,建行上半年净息差下降至1.79%。凭借着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战略转型,新兴业务成为对抗利润增速下滑的有力缓冲垫。上半年,建行实现营收4002.55亿元,同比降0.59%;净利润1672.95亿元,同比增长3.12%,高于2.6%的行业增速水平;归母净利润增速3.36%。

“建行现在取得的所有业绩都离不开科技、大数据的支持。金融科技是建行新金融行动的‘脚手架’,是全行战略转型进化的底座。”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称。

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关键指标保持较好水平

今年以来,在经济恢复内生动力不强的背景下,国有大行聚焦重点领域,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上半年,建行净利润增速3.12%,环比一季度的增幅提升1.09个百分点,ROA、ROE、净息差、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都保持同业较好的水平,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拨备覆盖率稳中有升,流动性各项指标高于监管要求,可以说关键指标均衡协调,总体经营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建行行长张金良称。

数据显示,上半年,建行加大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信贷投放。基建、制造业、民营企业、科技、普惠等领域贷款增速均达双位数。境内公司类贷款和垫款较上年末增加1.96万亿元,增幅近18%,余额占该行境内贷款和垫款的比重同比提升4.14个百分点至56%以上。

个人贷款方面,受个人信贷需求走弱影响,尤其是按揭贷款提前还款,上半年,建行个人贷款增幅2.3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6.41 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729.04 亿元,降幅1.13%,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量增加,抵销了投放量增加的影响。

对于市场关心的按揭贷款提前还款等问题,建行副行长李运透露,近几个月新受理的提前还款需求总体趋于稳定,相比4月峰值下降了不少。

资产增速保持较高增长的同时,建行亦保持资产质量的稳中向好,风险抵御能力保持稳健。不良率下降的同时,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升2.95个百分点至244.48%。

建行副行长王兵表示,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近年来,建行坚持实质风险的判断,准确地开展风险分类,不断地落实资产质量,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已经实现了25个季度为负。市场关心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仅0.42%,尽管较年初微升,但仍符合我们预期,对整体资产质量稳定没有产生冲击。

“预计下半年经济将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将坚持推进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前瞻主动管控风险,持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效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预计下半年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仍将在合理区间运行。”王兵称。

纵深推进新金融,向“第二增长曲线”要效益

作为推动新金融行动的抓手,建行多年前就明确了要重点发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乡村振兴、住房租赁等战略转型方向,其核心是建立以数字金融为支撑的大众金融业务,也是建行自身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实现路径。

“传统授信模式下,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客户成本高、风险大,银行是‘非不想也,实不能也’,但新金融依靠科技手段跨过了这个难关。”田国立称,我们现在既能服务好20%的大客户、大项目,也有能力为80%的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支持。

作为同业内较早做数字化普惠金融的银行,建行现已成为全球普惠金融供给量最大的金融机构。这也为建行带来可观收益,上半年新发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3.81%,高于现有3.56%的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且小微贷款不良率低于整体不良率。

“过去建行每年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规模只有两三百亿,不良率在7%-8%。但近五年来,上千万级别的客户群实现了真实的普惠、小额、低息、快速,信贷风险平稳可控,效益得到保障。”田国立称,建行普惠金融破局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我们对中小企业摒弃了过去的“当铺思维”,改变传统的抵押依赖,实现数据增信,构建线上标准化作业流程,建立起数字普惠新模式。

住房租赁战略则是在2017年在建行内部落地。在同业内先行“吃螃蟹”的建行,已在房租赁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了“投融管退”服务体系,设立了全国首个住房租赁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新金融行动成果颇丰:

金融科技:截至2022年末,全行科技类人员15811人,年度科技投入232.9亿元。金科公司对外输出科技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公司收入的近50%来自于金融市场。

普惠金融:2017年至今,普惠贷款余额全行占比从2.5%上升至13.4%,6月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2.86万亿元,增幅21.79%。

乡村振兴:线下打造“裕农通”服务点,37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大部分乡镇及行政村,服务农户超5800万户。线上打造“裕农通”APP,为农民提供智慧村务、电子商务、便民事务和基础金融服务,APP注册用户1024万户,累计发放贷款522亿元。

住房租赁: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类住房租赁规模突破3000亿元;住房租赁基金签约收购项目20个,总资产规模87.54亿元,可向市场提供长租公寓约1.45万套。住房租赁场景累计已为建行带来新转化个人客户超1300万户。

锚定客户拓展提升覆盖面

过去,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银行把分散的金融资源聚集起来支持了很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于银行而言,低垂的果实摘完后,想要维持增长,就要借助长尾效应,将目光转型过去忽视的客群。

从新金融行动所对应的客群目标看,建行的“野心”颇大,借助数字科技赋能,政府(G端)、公司(B端)和个人(C端)都被囊括其中。

智慧政府业务方面,赋能数字政府新发展,截至6月末,累计与29个省级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为14省13市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平台或应用场景;平台注册用户达2.59亿户,累计业务办理量达44亿笔。

公司金融业务方面,公司机构客户突破1000万户,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1418万户。

个人金融业务方面,建行个人全量客户7.47亿人,其中,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数达4.50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5.27%。深化数字化经营,推进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双子星”融合发展。“双子星”平台共同客户数达8340.34万户,其中AUM(管理资产规模)万元户数量达1684.04万户;“建行生活”用户当年新签约手机银行客户 782 万户。

建行副行长崔勇透露,建行将锚定客户拓展这个年初既定目标,围绕提升客户覆盖度做更多工作,目前通过内部大数据模型为普惠小微企业预授信达500万户,与现有的294万户相比,储备了较大的客户资源。

新金融需要体现在估值中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金融体系未来会行至何处还有待时间检验。

张金良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战略执行力,以新金融行动更好服务社会民生。具体来说,纵深推进住房租赁战略,进一步加大住房租赁资金供给,持续推进住房租赁REITs多元服务创新。全面深化数字普惠生态,加大普惠金融授信客户拓展力度,加强县域、农村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增强金融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新技术、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市场化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切实增强大局观和宏观的研判能力,以深化新金融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平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张金良称,这五个方面关系是总量和结构的关系、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局部和全域的关系,以及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具体来说,主要是从提升经营收入、控制经营成本两方面下功夫。在提升经营收入上,一方面,稳住净利息收入的基本盘,按照宏观政策的要求保持信用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为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有力、稳固、可持续的金融支撑;加强存贷款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努力保持一个合理的净息差水平。持续做好信贷结构调整,继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零售信贷的发展,巩固零售信贷第一大行的市场地位。

另一方面,拓展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极,继续围绕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消费金融、顾问咨询、交易业务等重点领域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持续巩固中收优势地位。

在控制经营成本上,一方面,努力控制资金成本,围绕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以数字化经营不断夯实客户账户基础,强化资金体内循环,积淀低成本的结算性资金。另一方面,努力控制信贷成本,继续从严从实抓好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完善“三道防线”的协同机制,做好资产质量的主动管控和跨周期管控,始终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此外,努力控制运营成本,持续压缩行政性支出和一般性开支,将更多的财务资源配置在保障新金融行动,推进数字化经营等战略性领域,培育新的业务动能。

在业绩会的最后,田国立呼吁,市场在为建行估值定价的时候,应把新金融和传统金融的估值区分开。田国立表示,我们做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的增速这么快,完全是靠大数据、金融科技的支持,大家应该在重估商业银行估值水平时有所体现。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