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融资降温并购模式关注度提升“跷跷板效应”隐现

图虫创意/供图 官兵/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股权融资降温并购模式关注度提升“跷跷板效应”隐现

“董事会讨论后认为,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如今走IPO通道已经变得相对被动。尤其是创业人和投资人,都更倾向于在并购市场中找寻机会。”华北地区某家千万元利润规模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负责人王欢(化名)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IPO和再融资都出现阶段性收缩特征,股权融资与并购市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在部分案例中再度体现出来。不过在向“并购模式”切换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有业内人士认为,并购逻辑正在快速变化,IPO与并购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未来或趋向弱化。

股权融资收缩

公开统计显示,9月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上交所、深交所首次公开募股项目新受理数量为0。同时,再融资项目也是新增零受理。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这与监管调控融资端的节奏有关。今年8月,监管部门曾明确,要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这直接导致了IPO和再融资市场出现阶段性收缩特征。

监管收紧之下,A股再融资市场震荡。表现之一是A股再融资调减规模甚至折戟案例持续扩容。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数10家A股公司定增终止,拟募资金额合计超千亿元。不少宣布终止定增的上市公司都曾收到监管问询函,融资及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等问题被监管重点关注。衍生影响是市场整体股权融资规模的下降。据Choice数据,今年9月以来,A股股权融资规模近600亿元,而去年同期则超过2000亿元。

广东某家此前筹划定增的制造业公司在监管调控节奏前完成注册,公司董事长表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我们募投项目的信息披露非常细化。从我们跟其他公司交流来看,再融资的上会是正常进行的,但上市公司需要适应新的节奏。”这与此前监管方面也曾明确的“不存在IPO、再融资关闸”的说法相呼应。

股权融资收缩,给机构带来连锁效应。从近期券商公布的三季报来看,前三季度不少券商的投行业务净收入表现乏力。承销保荐等相关业务如何应对股权融资规模的周期性波动,依然是摆在机构面前的重要挑战。

切换“并购模式”

北京地区机构人士认为,股权融资市场的降温,一方面有政策原因,另一方面有宏观经济和产业形式影响,同时也有市场自我调整和风险控制机制在发挥作用。她认为,公司主体需要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应对市场变化。

王欢所在的公司就是顺势求变的代表。“随着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到来,公司对接资本市场的战略一直是谋求独立IPO。但是下半年以来,结合公司战略、股东诉求、产业周期等考量,我们开始重新规划路径。”VC、PE等投资机构的诉求在其间起到主导作用。“几年前我们曾考虑过境外市场,但是发现不确定性更大。后来战略聚焦IPO通道,目前不少机构投资人也认为变得相对被动。尤其是今年下半年,A股IPO退出出现政策调整,强化了我们对并购关注度的升级。”

前述投行人士认为,从历史规律来看,A股市场的IPO节奏和并购活跃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跷跷板效应”,IPO的收紧对并购市场的活跃程度往往产生一定积极影响。而且从未来趋势来看,并购也必然会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有不同看法。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IPO与并购重组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IPO企业若作出并购选择,其背后不仅考虑IPO难度及周期,还会结合自身战略、产业发展逻辑等。如今,A股并购市场的逻辑也在快速变化,不能刻舟求剑地看待这种跷跷板效应。”

周茂华所指的“逻辑变化”,主要指向并购重组的核心驱动因素变为产业逻辑,即通过并购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这与过往“壳资源”套利性交易逻辑完全不同。以深交所为例,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市披露的317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中,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扩张整合交易186单,以剥离资产聚焦主业为目的的产业精简整合交易54单,合计占比超过七成。

在向“并购模式”切换的过程中,王欢也体验到与IPO路径的一些差别。“与部分公司相比,我们公司的体量和估值相对较大。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更倾向于小额收购、现金并购,他们认为这更有利于补短板,且更容易实现产业协同。”

“无论是IPO还是并购整合,都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且都已经变得更加理性务实了。”周茂华认为,这种变化趋势,有望使IPO节奏和并购活跃度之间跷跷板效应趋向减弱。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