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提高支付便利,消费开放两便

2月23日,国务院发文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

文件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一机在手,走遍天下”,我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86%,高居全球第一,移动支付已是一张“中国名片”。

移动支付时代,其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非同寻常。中国农村的特产可以卖往全国,也能卖到全世界,非现金支付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促消费的关键,在于效率的提高。支付流程越快,结账时的痛苦感越少。不论是消费冲动、情绪释放,还是商品需求,消费者的外在表现只有一个:买买买。

消费火了,这不仅反映出民众强烈的消费意愿,背后也有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助力。

支付方式,直接关系着消费体验。丝滑的过程,来者不拒的便利,都是消费走旺的动力源(600405)之一。从商家角度,只要方便客户付款,自然愿意提供各种支付手段的便利。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能保证安全,谁更方便,就用谁。

方便有时却给一些特定人群带来不便。比如部分商户拒绝现金支付,给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带来不便。

老年群体不容忽视,打通老年人的支付堵点,也是促消费的重要一环。

除了年龄,重要的消费群体被挡在门外,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不便的难题更得重视。从全球零售端支付工具的演进来看,部分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不便,在于支付习惯的差异。

我们要尊重差异,在堵点上做文章。当前,人民银行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推出一揽子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解决方案,希望能在3―6个月的时间内有实质性改善。

把老年人考虑进来,把外国人消费引进来,也是为了拼经济。近年来,我国支付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体验的不断提升,带动着消费的增长。

疫情后,以更主动的姿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不能让外国人在中国花钱举步维艰。民间交往一直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更好的民间往来,将意味着更好的国际交往。

打通堵点只需时间。“相信我们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来的客人也能享受我们优质的、安全的、便利化的支付服务。”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如是说道。

支付便利性虽是小切口,却是拼经济的大文章。

北京商报评论员 岳品瑜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