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创光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联创光电(600363)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以来,在国外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贸易表现低迷,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挑战性多年未有。公司上下一心,顶住外部压力,在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夯实智能控制产业基础,提升激光和高温超导产业竞争力,坚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有序推动公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促产业发展,公司重点发展的“激光”产业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在研发端,主动加快提升主要产品技术参数,激光器件及整机产品持续创新迭代,产品技术壁垒更高;在生产端,建立了激光反制系统整机产品生产线,做好了批产前准备工作,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可满足用户差异化、定制化、批量化需求,为国内外市场拓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市场端,加大了对现有主要产品的推广力度,可预见的订单量增长较快,同时,整机产品在多个展会和客户现场进行了展演且获得客户好评。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光刃系列无人机激光反制系统整机产品出口许可获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整机产品有望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公司继续夯实和优化传统主业。其中,智能控制器业务在夯实家电业务产品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重点突出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应用。报告期内,新能源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车规光耦取得突破,同时实现了高压负载光耦合器以及光MOS全系对射式设计迭代,核心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紧抓国产化替代契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持续战略性收缩和优化传统产业,不断以精细化管理谋降本增效,期间费用和生产成本有所下降,生产效率有所提升,另外,投资收益有所提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实现有序增长。

  (一)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基本稳定收入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收入含金量。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88亿元,同比下降1.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26.89%。

  1、激光系列及传统LED芯片产品:2023年该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亿元,同比下降7.84%,主要是传统LED芯片产品销量下降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增加了激光板块的研发投入支出,主动加快提升主要产品技术参数,激光器件及整机产品持续创新迭代,主要包括:研发完成更高功率波长锁定半导体激光器、完成光刃-ⅠB研制和光刃-Ⅱ优化升级、完成Ф360mm平行光管研制以及模拟指挥控制平台初步建设,产品的技术壁垒更高,产品的技术领先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在生产端聚焦成果转化,着力推进产品优化及批产需求,完成了三款尾纤LD泵浦源的生产制造及相关试验、两款激光器的生产交付任务、建立了无人机激光反制系统产品的生产线,做好了批产前准备工作,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可满足用户差异化、定制化、批量化需求,为国内外市场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市场端,公司加大了对现有主要产品的推广力度,可预见的订单量增长较快,光刃系列无人机激光反制系统整机产品在多个展会和客户现场进行了展演且获得客户好评。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光刃系列无人机激光反制系统整机产品出口许可获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激光产业在国内业务加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2、智能控制系列产品:2023年该板块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79亿元,较上年同期微增1.22%,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7.53%。报告期内,智能控制器业务在夯实智能控制家电业务产品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重点突出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应用。报告期内,新能源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车规光耦取得突破,同时实现了高压负载光耦合器以及光MOS全系对射式设计迭代,核心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紧抓国产化替代契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高端光耦产品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光耦国产品牌。

  3、背光源及应用产品:2023年该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3亿元,同比下降9.24%;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削减了手机业务,并根据会计准则对存货进行了计提,另外,正在转型的工控、新能源汽车、平板等新业务调整见效尚需时间,产出及发货量同比减少,背光源及应用产品板块整体发展仍处于战略性持续收缩阶段。

  4、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产品:2023年该板块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14.49%。该板块聚焦发展军工、5G通信、工业装备、轨道交通、外贸等五大领域。

  (二)技术研发

  公司是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拥有建立了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省级研发平台,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ISO9001、ISO14001、ISO45001、GJB9100C、IATF16949等认证。

  报告期内,公司申报立项完成博士后工作站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第74批次)“计及激电效应的瞬变电磁智能优化算法精细反演研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复评。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了激光和超导两个科技前沿应用领域,夯实公司科技创新基础,深化创新驱动业绩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具体如下:

  1、激光产业

  中久光电及中久研究院以激光反制系统研发为核心业务方向,拓展至高端激光器件和激光器,以国内顶尖研究所为技术依托,进行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任务。中久光电成功研发并推出高功率波长锁定半导体激光器产品,该产品具有轻巧、高电光效率和高亮度的特点,并已批量生产,完成多个订单的交付。

  中久研究院在成功研发“光刃系列”固定型和机动型激光反无人机系统的基础上,聚焦产品工程化研究、改进升级,成功完成了光刃-ⅠB研制、光刃-Ⅱ优化升级、Ф360mm平行光管研制、模拟指挥控制平台一期建设。

  光刃-ⅠB在光刃-ⅠA的基础上,具有更高能量传输效率、更强系统可靠性、更好环境适应性、更便捷操控维护,具体升级内容包括:完成了光学系统优化改进设计,提高了光束质量和能量传输效率;完成了主机结构优化设计,减轻了主机重量,提升了目标跟踪稳定性;完成了标准化选型设计,提升了安装、运维、操控的便捷性,降低生产加工难度的同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完成了一体化设计,使激光反制系统更加紧凑,降低了设备空间占用,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完成主动环控设计,针对“三高”“三防”使用要求,确保全系统对“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的适应性。

  针对光刃-Ⅱ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主要包括:完成了主激光器的重新选型,提高了目标打击效率;完成了热控系统的优化升级,提高了系统散热效率,提升热控系统可靠性;完成了电池及电源模块优化升级,大幅提升了独立供电时长,提高了电源效率和可靠性,保障系统长时间稳定供电;完成了快反镜优化,增强了系统在运动过程中的跟瞄稳定性能。优化弥补了前期发现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报告期内,中久光电完成南昌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通过“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获评“江西省专精特新企业”“江西省瞪羚企业”“南昌市企业技术中心”。中久研究院完成南昌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光刃-Ⅱ”“光刃-ⅠB”和“光学装调测试Ф350mm平行光管”三款产品通过江西省新产品申报立项,通过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2、高温超导产业

  完成了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的标准化设计,形成大、中、小三种功率的标准化产品,能效比突破90%。

  完成高温超导磁控光伏单晶炉的磁体设计方案并实施,同步完成了电子级硅单晶炉用磁体的初步设计方案。合作设计开发了LCCD-MCZ160SS光伏单晶炉设备,并完成样机生产和调试,成功将高温超导磁体与单晶炉在控制和结构上融为一体。

  攻克了磁体制造工艺的技术难题,确定了跑道型磁体的线圈绕制和环氧固化工艺方案,先后完成了高温超导集束缆线及高场磁体的设计;开发了YBCO集束缆线关键装备与工艺,并于2023年8月完成了国际首根百米级高温超导集束缆线;2024年初研制完成了基于YBCO集束缆线的大型D型线圈,高度超过1米,并成功通过液氮温区的低温测试。

  3、智能控制产业

  报告期内,智能控制器产品方面,完成通过高效节能型智能厨电控制器、新能源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工业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和嵌入式MPU处理器芯片支撑算法等课题研究的研究。2023年共11项知识产权完成了产业化,实现了新产品销售额2.8亿元。光电器件产品方面,实现了光MOS全系对射式设计迭代,系列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DIP6高压1500V光继的项目量产;完成单球贴片接收头、BT基板贴片红外LED的开发和量产;车规光耦取得突破,获得头部车企车规光耦量产合同或订单。完成通过红外器件的关键原材料国产化的研发、高压负载光耦合器的设计与开发。光电组件产品方面,调整产品结构,以LED显示组件为重点,深化集成显示组件开发。多款洗衣机集成触控显示模块、空调显示模块、冰箱以及热水器显示模块形成量产。基于CSP芯片的显示器组件和基于全倒装芯片的显示器组件已开展产品化应用并量产。

  2023年9月,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通过验收。2023年获得2022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高品质芯片级封装LED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高压车规级光耦项目获得国创中心第二届智能化底盘拉力赛一等奖。获得第十八届“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奖。2023年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复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复评。

  2023年参与起草的两项控制器类行标,分别是“NB/T17-2023智能开关用控制系统技术要求”“NB/T11210-2023电自动控制器湿度传感器”于2023年发布并实施。华联电子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实施完成了“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研发”产学研项目;还与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大学开展了“半导体精密封装模具干冰绿色清洗及耗材制造装备研制”项目,该项目顺利实施中。

  4、智能装备线缆

  2023年,推进完成省级科技项目“LCSDFC480PTFE发泡绝缘射频同轴电缆”“LCB500-NMNM稳相射频电缆组件”的验收。获得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LCSDFC480PTFE发泡绝缘射频同轴电缆和LCB500-NMNM稳相射频电缆组件省级新产品。

  5、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报告期内,公司获专利授权49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3项。

  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共获专利授权408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专利295项,外观设计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23项。

  (三)内部管理

  2023年,在宏观经济整体偏弱的环境下,公司的运营管理工作整体以提质增效降本为指导原则,以合规运营,规避风险为总体思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处置,主要有:

  1、自查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会计政策的合理性,规避财务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2、围绕提升“人均产值”和“人均净利润”两要素,全面降本增效,推动公司内部的效能提升。通过精简岗位编制、提升管理效能、优化人才结构、完善薪酬激励政策等工作激活人力效能的提升;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有序推进组织管理效能的提升。

  3、以风险为导向,以财务收支、内控审计为基础,以经营业绩审计为重点,围绕公司重大事项、热点问题等持续开展过程监督、风险排查、廉洁监察,着力提升工作实效,切实履行好审计监察职能,为公司发展提供保障。

  4、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经营方针,坚持安全生产经营人人有责,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学习法规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周期性检查消除安全生产隐患,为公司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激光行业

  激光是继核能、电脑与半导体后的20世纪重大发明,深刻影响了科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变革。激光技术作为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工业加工、光通信、医疗美容及特殊应用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将逐步替代传统工业制造业技术的存量市场。近年来,我国工业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激光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不断出台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等指导性文件对激光行业的发展进行支持。

  在特殊应用领域,激光主要应用于测距仪、红外对抗和定向能产品等,现代战争在包括无人机(UAV)、弹道导弹等不对称威胁扩散的影响下,对先进防御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激光装备系统作为定向能对抗产品,提供了有效应对这些威胁的能力。与使用昂贵的导弹摧毁小型无人机等中等级别的威胁相比,激光装备系统提供精确的瞄准、快速的交战时间、减少的附带损害以及基于电源系统的潜在无限弹药,是更具成本效益、高速、高精度的选择。随着近年来激光和电光技术的持续进步,功率输出、光束质量、效率和尺寸减小方面的改进不断促进更有效、更紧凑激光装备系统的研制,进一步推动了激光装备系统在特殊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现代化努力的推动下,全球国防预算不断增长,近年来以激光装备系统为代表的定向能装备是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的细分市场之一,根据MordorInteigence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特殊领域激光装备系统市场规模大约为56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增长至87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7%。

  2、基于超导磁体技术应用的相关行业

  高温超导技术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高新技术,可以实现零电阻的电流传输,从而在极低功耗下产生极强的稳恒磁场,我国陆续发布《“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将高温超导技术列为重点支持的前沿技术,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要求积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器适应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绿色发展战略需求,对传统产业实施全局性技术升级及绿色化改造,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是推动金属加工行业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报告期内,室温超导事件引发了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对超导行业的关注,根据东吴证券研究,2023年随着高温超导技术迭代、带材成本降低,以及在“双碳”目标政策驱动下,高温超导凭借零电阻特性带来的节省能耗,高温超导电缆正从示范工程走向规模化铺设,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迎来规模化放量,2023年成为高温超导应用规模化放量元年。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开始在光伏、电网、能源和商业设备等多个应用领域打开市场应用空间,迎来加速向上发展的拐点。在高温超导节能设备领域,主要应用于与挤压机、锻压机配套的非磁金属加热等应用领域。相较于传统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设备具备节能减耗、加热均匀、升温迅速、温控精准等优点,随着2023年世界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投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商用设备进入规模化放量阶段,全国金属热处理设备替换空间近千亿元。在光伏领域,2023年单晶硅生长炉用超导磁体正式在市场上投入使用,在降低硅片氧含量、提升硅棒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伴随着光伏N型电池时代的来临,先进硅片产能开始释放大量需求,新型单晶炉开始进入1到N的放量阶段,根据中金研究所预测,2025年新型单晶炉订单空间达到约770亿元。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国内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和中核集团分别开始布局基于高温超导磁体的可控核聚变装置,推进国内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装置快速发展。根据Thegobafusionindustryin2023-FIA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私营聚变公司获得的投资额从48亿美元增加至62亿美元,其中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主流技术路线。美国、日本等世界多个国家在2023年发布最新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可控核聚变的快速发展。作为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高温超导磁体未来将随着可控核聚变的逐步商用,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智能控制器行业

  智能控制器是电子设备的“中枢控制核心”,是在仪器、设备、装置、系统中为完成特定用途而设计的计算机控制单元。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动工具、智能建筑及家居领域。智能控制器下游产品具有多样化和专业性较强等特点,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智能控制器作为智能物联、智慧发展的必备器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鼓励行业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终端产品迭代升级,未来将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人性化,智能控制器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5G时代,智能化浪潮兴起,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智能控制器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物件,开始渗透进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物联网的高速成长,产品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智能控制器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打开。根据Frost&Suivan数据,2016―2022年,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由1.29万亿美元增长至1.8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8%,预计2023年有望达到约1.88万亿美元;同期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从1.36万亿元增长至3.06万亿元,CAGR约为14.5%,预计2023年有望达到约3.44万亿美元。

  4、背光源行业

  背光源作为液晶显示模组必备的关键组件,液晶显示行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在全球液晶显示面板生产不断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面板生产商为了满足对关键组件的增长需求以及降低成本压力,更倾向于就近选择背光源厂商。这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背光源厂商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推动了背光源产业成为液晶显示行业产业链中本土化最快的关键组件之一,国内背光显示行业在此期间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背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医疗显示仪、家电显示器等诸多领域,产品市场空间趋于饱和。

  目前,在背光源产业整体竞争环境趋于激烈的背景下,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医疗显示仪及数码相机等中小尺寸液晶显示产品应用中,随着消费电子市场日趋萎缩,中低端中小尺寸背光模组领域厂商竞争加剧,较多专注于消费电子的中小尺寸背光显示模组厂商遭遇利润下降、市场萎缩、竞争环境恶化。根据IDC发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这是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主要受到宏观经济挑战和年初库存量增加的影响。在车载显示领域及大尺寸显示领域尚有缓慢增长趋势,根据头豹研究院资料显示,预计全球车载背光显示模组需求量将从2020年的23814万片增长至2023年的24540.8万片,年复合增长率1.01%;预计全球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产能将从2020年的26773.2万平方米增长至2023年的29812.7万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3.65%。

  5、光电通信及智能装备线缆行业

  电线电缆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器材,是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重要的基础性配套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建筑工程、装备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从行业整体产量来看,据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也迅速发展。市场规模方面,2022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达1.17万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万亿元。产量方面,2021年我国电线电缆产量约为5480万千米,同比增长4.5%。2022年产量约为5927万千米,预计2023年将达6203万千米。其中,电气装备电缆市场规模占比约为22%,通信电缆市场规模占比约为8%。

  从光电通信电缆领域来看,2023年,我国全力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行业主要运行指标平稳增长,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各项应用普及全面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新建光缆线路长度473.8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432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分别达114万、2310万和4008万公里。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激光系列及传统LED芯片产品、智能控制系列产品、背光源及应用产品,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其中,激光系列及传统LED芯片产品主要为特殊领域高功率高亮度泵浦源器件、激光器集成产品、发光芯片、特种红外不可见光芯片以及激光反制无人机产品等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特殊领域及遥控、指示灯等领域;

  智能控制及应用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控制、新能源汽车电子、光伏和工业控制等领域;

  背光源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平板、工控、车载、电脑、手机等背光源显示领域;

  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通讯产品及相关设备、计算机网络、军用等领域。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坚持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持续夯实智能控制产业基础,重点聚焦并提升激光和高温超导两大未来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各下属产业板块持续的科技创新是公司高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如下:

  公司是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拥有建立了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省级研发平台,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ISO9001、ISO14001、ISO45001、GJB9100C、IATF16949等认证。

  报告期内,公司技术创新和研发的重点倾向于企业优化升级,并持续加大了激光、高温超导、智能控制器等产业的创新研发力度,依托技术中心、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研究院,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全方位夯实公司技术优势和科技创新基础,深化创新驱动业绩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激光产业板块成功研发并推出高功率波长锁定半导体激光器产品,该产品具有轻巧、高电光效率和高亮度的特点,并已开始批量生产;在成功研发“光刃系列”固定型和机动型激光反无人机装备的基础上,聚焦装备工程化研究、改进升级,成功完成了光刃-ⅠB研制、光刃-Ⅱ优化升级、Ф360mm平行光管研制、模拟指挥控制平台初步建设,产品技术壁垒更高,竞争优势更加显著。建立了无人机激光反制系统产品的生产线,做好了批产前准备工作,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可满足用户差异化、定制化、批量化需求,为市场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光刃系列无人机激光反制系统整机产品出口许可获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具备了打开海外市场的必要条件,以促进海外市场顺利拓展。

  超导产业完成了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的标准化设计,形成大、中、小三种功率的标准化产品。

  完成了高温超导磁控光伏单晶炉的磁体设计方案并实施,同步完成了电子级硅单晶炉用磁体的初步设计方案。合作设计开发了LCCD-MCZ160SS光伏单晶炉设备,将高温超导磁体与单晶炉在控制和结构上融为一体,为规模化生产和交付奠定了基础。

  紧凑型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是实现聚变能商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型超导磁体是超导托卡马克实现上亿度等离子体复杂位型精确控制的关键系统,未来聚变堆超导磁体要实现20T以上的高场环境,基于高温超导集束缆线的磁体是关键,因为其具备强场条件下的万安级高载流密度、运行损耗低的显著优势。2023年11月,联创超导与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基于各自的技术优势,推进紧凑型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快速发展,致力于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共同推动我国能源供应迈入清洁、绿色的核聚变能时代,将“人造太阳”这一人类能源自由的终极目标在我国首先实现。

  智能控制产业完成了高效节能型智能厨电控制器、新能源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工业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和嵌入式MPU处理器芯片支撑算法等课题的研究,2023年共11项知识产权完成了产业化,实现了新产品销售额2.8亿元。光电器件产品方面,实现了光MOS全系对射式设计迭代,系列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DIP6高压1500V光继的项目量产;完成单球贴片接收头、BT基板贴片红外LED的开发和量产;车规光耦取得突破,获得头部车企车规光耦量产合同或订单。完成红外器件的关键原材料国产化的研发、高压负载光耦合器的设计与开发。光电组件产品方面,调整产品结构,以LED显示组件为重点,深化集成显示组件开发。多款洗衣机集成触控显示模块、空调显示模块、冰箱以及热水器显示模块形成量产。基于CSP芯片的显示器组件和基于全倒装芯片的显示器组件已开展产品化应用并量产。

  2023年华联电子参与起草的两项控制器类行标,分别是“NB/T11217-2023智能开关用控制系统技术要求”“NB/T11210-2023电自动控制器湿度传感器”于2023年发布并实施。华联电子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实施完成了“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研发”产学研项目;还与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大学开展了“半导体精密封装模具干冰绿色清洗及耗材制造装备研制”项目,该项目顺利实施中。

  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共获专利授权408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专利295项,外观设计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23项。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激光行业

  激光是继核能、电脑与半导体后的20世纪重大发明,其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再从高能级回落到低能级时,所释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由于其具有完全不同于普通光的指向性、单色性、相干性与高能量密度等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通信以及特殊领域,深刻影响了科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变革。激光器是激光的发生装置,泵浦源是其核心器件。激光器有三大功能部件: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泵浦源、谐振腔、增益介质分别起到点火、放大、助燃作用。根据增益介质的不同,激光器可以分为固态(含固体、半导体、光纤、混合)、液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等。其中,半导体激光器还可以作为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等其他激光器的核心泵浦光源,完成电能到光能的转化。

  (1)激光行业产业链

  激光产业链以激光器为中枢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产业链上游为激光器件材料:包括激光光学镜片、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激光晶体、非线性晶体、特种光纤等光学材料,以及钢材、塑料等其他基本材料,目前大部分原材料已实现国产。产业链中游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设备:包括固体/气体/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加工台、机械臂、机械手、机柜等机械系统,伺服电机、控制器、控制软件等数控系统,以及电源、散热系统、传感器、分析仪等。产业链下游为激光设备及应用场景:民用激光设备包括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钻孔等多种设备,应用场景涉及工业制造、医疗卫生、通讯等多个方向。在特殊领域,激光设备可用于摧毁、探测、对抗、无线传能、卫星发射、太空碎片清理和激光点火等多种用途。

  (2)激光行业国内外市场

  据StrategiesUnimited预测,2019―2025年全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市场规模将从16.4亿美元增长至28.2亿美元,CAGR为9.4%,且全球激光产业下游细分领域呈现出明显的扩散式发展态势,科研与军事细分市场发展态势迅猛。

  近年来,我国工业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激光技术作为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精细化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将逐步替代传统工业制造业技术的存量市场。根据LaserFocusWord数据,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激光器市场,2021年占比接近70%。2017―2022年,我国激光器市场规模从70亿美元增长至147.4亿美元,CAGR约为16.1%,远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23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我国激光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5%,高增速有望维持。

  (3)激光反制系统产品发展趋势

  2023年,国际地区安全局势复杂多变,冲突不断。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数据,2023年,全球至少发生了183起地区冲突,为30年来的最高水平。与2022年相比,死亡人数增加14%,暴力事件增加28%。国外部分地区日益激烈的武装冲突,都大量使用无人机等新型攻击武器。人民网报道,无人机作为新兴的空中作战力量,不仅可以提供持久的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还可提供精确和及时的火力支持,并以零人员伤亡、非接触、可远程作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在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进步推动下,无人机性能快速提升、规模快速发展,战场运用越来越广泛,作战能力和贡献度越来越大,多国将发展无人机作为获得非对称作战优势的主要抓手。根据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军力平衡2022》统计,美军共装备20公斤以上大、中型无人机1093架。此外,美军20公斤以下微小型无人机超过1万架。无人机逐渐成为现代战争中重要的作战平台,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不对称威胁不断扩散,现代战争对先进防御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激光装备系统作为定向能对抗产品,提供了有效应对这些威胁的能力。与使用昂贵的导弹摧毁小型无人机等中等级别的威胁相比,激光装备系统提供精确的瞄准、快速的交战时间、减少的附带损害以及基于电源系统的潜在无限弹药,是更具成本效益、高速、高精度的选择。随着近年来激光和电光技术的持续进步,功率输出、光束质量、效率和尺寸减小方面的改进不断促进更有效、更紧凑激光装备系统的研制,进一步推动了激光装备系统在军事领域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现代化努力的推动下,全球国防预算不断增长,近年来以激光装备系统为代表的定向能装备是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的细分市场之一,根据MordorInteigence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特殊领域激光装备系统市场规模大约为56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增长至87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7%。

  目前军用激光装备系统正在不断发展,仍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未来激光装备系统的方向主要体现在:1)增加功率和射程:激光技术和光束控制系统的进步使激光装备变得更加强大和有效,具有更高功率水平和更远打击范围的激光装备系统是未来升级方向。2)改进目标识别和跟踪:先进传感器、目标识别算法和人工智能(AI)的集成正在增强激光装备系统的目标捕获、跟踪和交战能力。3)与网络中心战的集成:激光装备系统与现有网络中心战系统的集成可以更好地协调、共享信息以及与战场上的其他资产和部队进行联合作战,从而提高态势感知和作战效率。4)紧凑和轻型设计:激光和热管理技术的进步驱动激光装备系统更加紧凑和轻型,更容易在各种平台上集成和部署,包括地面车辆、飞机和舰艇。

  2、基于超导磁体技术应用的相关行业

  超导现象是指导电材料在低温环境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现象,按照临界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低温超导材料一般都需在昂贵的液氦环境下工作,高温超导材料因为临界温度的提高,可以在液氮环境中工作,工业液氮制冷已经非常成熟,一吨液氮的价格稳定在一千元以下,适用范围广且价格低廉,使高温超导技术的推广极具商业价值。高温超导磁体较之低温超导磁体能实现更高的磁场强度、工作温区更广使得失超风险更低,因而有其独特而广泛的应用场景,主要在非磁金属热处理、硅单晶生长炉、可控核聚变、超导磁储能、磁悬浮列车、电磁弹射等需要强磁场或稳定磁场的领域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1)非磁金属热处理市场

  在2022年初,国内首台高温超导直流感应加热设备正式并线生产并通过验收后,高温超导产业化应用得到了实质性发展。

  超导感应加热是指通过坯料旋转切割磁力线,产生涡流被加热,相较于传统的工频炉加热,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利用凭借零电阻、强磁场、极低频的特点,具备节能减耗、加热均匀、升温迅速、温控精准等优势,使其成为替代老一代工频感应炉的优选。

  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可广泛用于铝、铜、镁、钛、特种钢材、高温合金等非磁金属加工热成型领域(包括挤压、锻造、轧制等)以及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等领域。

  全球铝材挤压机数量约为7,000台,铝材挤压机较多的国家有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俄罗斯,截至2017年中国铝材挤压机数量约有4,500台,占全球总数的65%。中型挤压机数量是铝型材挤压机市场的应用主流,中国中型挤压机数量为4,360台、大型挤压机有140台。且随着汽车轻量化及航空航天及军工装备等工业先进装备技术升级需求,平均每年新增投产3000T级以上大、中型挤压机产线150条以上。

  在钛材加工市场,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潜在市场约百余台。由于钛合金具备(热)强度高、抗蚀性和低温性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和石油、化工、换热器等高科技工业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航空和民用高科技工业的加速发展,钛材市场对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的需求也将逐年增长,在轻合金加工材(如铝镁合金等)市场领域,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替代需求也可达300台以上,且预计每年新增数十台。

  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可大规模用于金融熔炼加工。在金属熔炼加工过程中,利用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超高的能源转换效率,能实现金属工件的快速升温,极大提高金属熔炼加热阶段的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金属熔炼市场是比金属挤压锻造加工市场更大的一个市场,估计总产值在万亿元以上,其中可使用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进行熔炼工作的预估在五千亿元以上,是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的未来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向,也是一个值得深耕大投入的庞大的业务领域。

  (2)超导单晶硅生长炉

  相较于永磁体、常规电磁铁,超导磁体由于其低能耗、快速响应控制、磁场强度高、均匀性好等优点,被公认为适用于单晶硅制备的最佳方案(体积可缩小为1/5,重量缩小为1/10,可降低电耗20%,提高30%成品率)。目前国际上面向12英寸大尺寸硅片生产的超导直拉单晶炉的技术还仅掌握在英特尔、日本信越等少数企业手里,近年来随着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硅片生产产能逐年递增。中金研究认为,随着公司加强供应链管理,超导磁场采购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将有助于新型单晶炉在客户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随着进入新一轮替换周期,在未来3―4年单晶炉逐步更换,超导技术迭代将带来设备需求的非线性增长,预计2024/2025年年均新型单晶炉订单需求有望达到约200/400GW,单GW需70台左右,则2025年新型单晶炉订单空间达到约770亿元。

  (3)可控核聚变

  自上世纪50年代可控核聚变概念成为全球议题起,诞生并演化出了多种技术路线,其中磁约束装置的研究数量最多,也被市场认为是最接近实现商用发电的技术路线,基于磁约束技术路线的托卡马克装置是目前所有技术路线中研发投入最多,也是在客观参数上最接近劳森判据的技术路线。根据磁约束聚变的托卡马克的聚变输出功率计算公式p≈βBV,聚变功率P与体积(V)的一次方成正比,与磁场强度(B)的四次方成正比,等离子中心磁场强度的提升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最关键的影响因子。因此在同等聚变功率下,提高磁场强度可以大幅降低托卡马克装置的体积,从而降低研发费用,缩短研发周期。

  超导材料基于其零电阻以及高载流特性,可以用于制作高场磁体,低温超导材料在强场下面电流密度衰减非常快,目前主要应用于15T以下场景,高温超导材料在强场下面电流密度衰减较平缓。因此要将托卡马克装置的磁场强度提高到15T以上,高温超导强场磁体是核聚变装置技术路线变革最主要的发展瓶颈。高温超导磁体的研发成功,以及后续场控系统的完善,较之目前使用的低温超导磁体,将大幅提升磁场强度,降低托卡马克装置的建造体积和造价,极大降低我国超托卡马克装置的使用维护成本,为加快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使用提供稳定且更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国内外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进展快速,国内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和中核集团分别开始布局包含高温超导磁体的可控核聚变装置,2023年8月,联创超导自主设计的大电流高温超导集束缆线成功完成百米级长缆的制备,是国际上首次实现百米级高温超导集束缆线的制造和封装。2023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应用有限公司和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推进国内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装置快速发展。根据Thegobafusionindustryin2023-FIA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私营聚变公司获得的投资额从48亿美元增加至62亿美元,其中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主流技术路线。美国、日本等世界多个国家在2023年发布最新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可控核聚变的快速发展。在一座造价高达几十亿的托卡马克装置中,超导磁体作为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占据着几乎一半的成本,高温超导磁体未来将随着可控核聚变的逐步商用,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智能控制器行业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将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化家电放上了重要位置。智能控制器是智能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神经中枢”,主要行使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等功能,下游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动工具等领域,其中,汽车电子和家用电器是智能控制器最主要的下游应用。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下游集中汽车电子(24%)、家用电器(16%)、电动工具及设备(13%)三大领域。

  (1)智能控制器产业链

  智能控制器处于产业链中游,智能化、定制化需求日益提升。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IC芯片、PCB板等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分散且众多,中游厂商对单一原材料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较低,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智能控制器行业下游涵盖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和电动工具等领域。智能控制器作为核心配套部件,下游终端市场对其集成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要求日益提升。

  (2)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

  5G时代,智能化浪潮兴起,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智能控制器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物件,开始渗透进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物联网的高速成长,产品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智能控制器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打开。根据Frost&Suivan数据,2016―2022年,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由1.29万亿美元增长至1.8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8%,预计2023年有望达到约1.88万亿美元;同期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从1.36万亿元增长至3.06万亿元,CAGR约为14.5%,预计2023年有望达到约3.44万亿美元,国内增速远高于全球。智能控制器行业由于产品定制化需求多且产品迭代快,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智能控制器下游应用众多,产品具备非标准化、定制化的特点,因此行业集中度较低,各家厂商均有专注的细分领域。

  (3)智能控制器发展趋势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升级,带动汽车电子控制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随着汽车在智能化、网联化升级趋势下功能单元不断增加,带来ECU数量提升,中短期来看,将带动单车汽车电子控制器数量及性能提升。从长期来看,ECU数量的增加会降低传输效率,目前ECU分布式架构将逐步向DCU域集中式架构发展,这也将驱动汽车电子控制器技术升级、价值量提升。据麦肯锡预测,汽车电子控制器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增长至1290亿美元。

  家电智能化升级拉动智能控制器需求高增长。伴随居民生活水平及智能家居市场认知度的双重提升,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智能家居市场发展。智能家居作为一种科技生活方式,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智能家居渗透率有望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智能家居产品的出海步伐正在加快,大量的优秀企业与产品,已经开始了海外市场的渗透。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6515.6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可达7157.1亿元,2017年至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3%。随着智能家居产品类别不断丰富,下游智能家居领域内细分市场规模急速扩张,为智能控制器催生更多确定性需求。智能控制器是智能家居的核心部件,智能家居的兴起将成为拉动家电智能控制器需求增长的强劲动能之一。

  高阶光耦需求攀升。光电耦合器是以光为媒介传输电信号的一种电-光-电转换器件,是开关电源电路中最常用的隔离器件,具备抗干扰能力强、输出和输入之间绝缘、单向传输信号等优点,其中高端光耦以高速光耦、光MOS继电器、线性光耦、栅极驱动光耦等为代表,主要应用于智能家电、工控DCS、新能源BMS、光伏逆变、轨道交通等行业。具体从光耦市场产品结构(按市场份额)来看,晶体管输出光耦占比25%,可控硅光耦占比26%;驱动光耦及光MOS继电器占比34%,其它光耦占比15%,目前高端光耦产品需求强劲。

  根据MordorInteigence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不断增长的工业自动化和许多最终用户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信号隔离解决方案是推动光耦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光学无线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数字光耦合器的出现可能会为光耦合器制造商创造更多机会。MordorInteigence数据显示,光耦合器市场规模估计在2023年为25.3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8.9亿美元,在预测期间(2023―2028年)以8.9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其中,亚太地区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随着中国工业领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光耦合器的需求正在显著增加,光耦合器产业链条有逐步由欧美日-台湾-大陆的转移趋势。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光耦市场基本由国际巨头垄断,其中博通、安森美、东芝和威世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均达到10%以上,分别为22%、17%、15%、11%,日美厂商称霸高端光耦;中国大陆厂商市占率不足3%,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华联电子聚焦高端光耦产品,充分受益于国产替代的机遇。

  4、背光源行业

  背光源显示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车载、医疗、工控设备、家电、其他消费电子等专业显示类产品。

  在智能手机方面,根据IDC发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这是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主要受到宏观经济挑战和年初库存量增加的影响。

  在工业控制领域,据中国工控网数据,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5年的139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4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9.5%,预计2023年将增长至3115亿元。在工业控制系统向外开放、内部互联过程中,数据的传输、显示需要功能更完善、交互体验更好的工控仪器仪表显示模块。工控显示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显示、军用、工业手持设备等领域。

  在车载显示屏领域,车载显示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硬件设施,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预计到2025年中国车载显示器市场规模将达1,324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10.4%。

  5、光电通信及智能装备线缆行业

  电线电缆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器材,是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重要的基础性配套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建筑工程、装备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从行业整体产量来看,据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也迅速发展。市场规模方面,2022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达1.17万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万亿元。产量方面,2021年我国电线电缆产量约为5480万千米,同比增长4.5%。2022年产量约为5927万千米,预计2023年将达6203万千米。其中,电气装备电缆市场规模占比约为22%,通信电缆市场规模占比约为8%。

  从光电通信电缆领域来看,2023年,我国全力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行业主要运行指标平稳增长,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各项应用普及全面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新建光缆线路长度473.8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432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分别达114万、2310万和4008万公里。

  (二)公司发展战略

  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高端装备、自主产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构建“以智能控制产业为基础,重点突出激光和高温超导两大产业”的产业布局,有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使公司成为科技领先型企业,持续为员工、股东、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智能控制产业由公司控股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华联电子按既定“一基两翼”发展战略,在规模市场智能家电领域巩固头部地位,发挥技术、制造优势扩张在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领域的市场份额,为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正在筹备定增和转板北交所上市工作是否能如期完成定增和转板北交所上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智能控制产业作为公司基础型产业的战略定位保持不变。

  激光产业是公司战略转型重点发展的两大产业之一,由控股子公司中久光电产业有限公司实施,业务发展依托国内顶尖研究机构及科研团队,并与之在股权层面深度绑定,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参数和行业竞争壁垒,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紧抓市场机遇,促进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主业之一。

  高温超导产业也是公司战略转型重点发展的另一个产业,由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应用有限公司实施,联创超导在2023年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以大口径传导式高温超导磁体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精密机械传动及智能一体化控制技术为基础,形成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以及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联创超导是国内领先的可以设计制造中心磁场强度15T以上超大口径高温超导磁体的企业,也是国内在高温超导磁体领域技术积淀最深厚的团队之一,突破了全系列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并全面应用于能源领域及非磁金属热处理设备领域的商业化量产,凭借高温超导零电阻、高载流、强磁场的技术特点,结合“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每一个应用领域均可独立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报告期内,联创超导在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以及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等三大战略重点应用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报告期内,联创超导着力推进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的生产与推广,联合中铝东轻共同举办了世界首台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投产仪式,在首台成功投产设备的示范效果下,联创超导设备订单部分已交付,余下订单仍在推进感应加热设备标准化的同时,有序排产。

  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方面:联创超导紧抓光伏行业为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实行由P型硅单晶向N型硅单晶转换的良好机遇,与宁夏盈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就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炉开展合作研发,成功完成了基于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的LCCD-MCZ160SS磁控光伏单晶炉设备的研制,将高温超导磁体与单晶炉在控制和结构上融为一体。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已顺利推进两台新型晶硅炉样机的生产和调试,目前在手订单体量超过300台,并将于2024年年内完成不少于50台的交付任务。联创超导已同步完成了电子级硅单晶炉用磁体的初步设计方案,进一步扩大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磁控硅单晶生长炉的应用范围,推进新型晶硅炉更新迭代。

  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方面:联创超导与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各自发挥技术优势,采用全新技术路线,启动核聚变能源工程项目,以核聚变能源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化运作为目标,以低成本、高可靠的技术路线为依托,推进项目建设工作,项目技术以Q值大于30、并实现连续稳定发电功率100MW为目标。目前,联创超导已与中核方面技术人员持续开展聚变用高温超导磁体的研发工作,各项工作正按既定计划有序推进。

  报告期内,联创超导大力推进专利保护及政府项目申报及实施工作,巩固技术优势:

  专利保护方面:联创超导完成19项发明专利的申报工作,并成功获批7项,截止2023年12月31日,联创超导累计获批发明专利24项。联创超导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器入选“南昌市名优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牵头立项的国标制定计划(GB/T10067.37《电热和电磁处理装置基本技术条件第37部分:超导直流感应透热装置》),通过了现场审查。

  政府项目申报及实施方面:联创超导完成10项政府科技项目申报,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首台套产品目录征集、2024年省重点研发计划征集、2024年中央投资储备项目摸底征集、2023年国家级节能降碳技术项目、2023年江西省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年南昌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征集。同时,完成了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大尺寸高温超导磁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面向航空合金高品质加热的极低频超导感应加热技术研究及装置研发”的实施和验收,且项目成果均已在公司主要产品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上得到应用;有序推进了所承担的省级科技项目“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关键技术研究”,省级科技人才项目“基于超导空心二极磁体的新一代超导感应加热器样机研制”的实施。

  报告期内,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应用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539.82万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78.55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产品进入商业化拓展初期,标志着联创超导初步进入商业化落地实施阶段,基于联创超导相关产品的高科技属性及与之对应的高技术壁垒属性,公司对联创超导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对公司当期经营业绩不构成重大影响。

  (三)经营计划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是突围向上的根本出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气象,更加坚定了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高端装备、自主产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方向,公司将紧跟政策指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推动“激光+高温超导”高质量发展,深化创新展现产业新气象

  激光产业依托技术合作方的先进激光技术,持续提高激光系列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拓宽产品矩阵,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地位,确保在特殊领域细分市场持续拥有领先优势。同时结合自身产业化能力,聚焦产品工程化研究与成果转化,紧抓激光反制系统获批出口的历史性机遇,推进特殊领域激光反制无人机整机系列产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战略布局,加强用户对接,满足用户差异化使用需求,确保激光系列产品订单的签订、交付质量和进度,实现公司在“低慢小”目标激光硬杀伤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

  联创超导要继续坚持高温超导磁体系列产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结合政府人才引进政策,扩大研发及生产团队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生产能力、技术研发、经营业绩的多方位提升。在研发端,持续开展光伏单晶炉用超导磁体的技术优化与降本工作,完成电子级硅单晶炉用超导磁体的设计开发,配合公司完成磁体生产线建设、自主研发磁体生产线相关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开展可控核聚变用高温超导磁体的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在生产端,实施磁体部件、超导磁体、感应加热设备、磁控光伏硅单晶炉一体化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高效生产作业流程,提高产品按时交付能力,加快推进超导特种装备厂房工程建设及产线建设,有效提高产能,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2、夯实智能控制器产业,巩固产业升级优化基础

  智能控制器是公司的基础型产业,要按照“科技创新、技术先行”的指导方针,扬长补短,调整研发战略、产品战略,以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传统家电业务,重点是提升公司资源整合能力及内部运营效率,优化设计成本、提升可制造性以保障效率提升。对汽车电子、新能源(光伏、储能)、工业控制方向产品,部署专项研发团队,将在手订单快速转化,形成制造工艺方案,进入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还要特别重视:供应链国产化替代工作、知识产权保护、设计质量等工作。2024年要进一步紧跟硬件设备智能化进程,扩大光耦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持续推动产品转型升级。质量水平对接国际标准,抓住国产化替代的机遇,充分释放翔安新厂区产能,提升核心产品市场份额。同时,要强化服务客户的意识和能力要求,逐步形成发现客户痛点和引导客户需求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智能控制产业的稳步增长,为公司夯实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3、全力抓好质量整改和系统整顿

  围绕“技术强、质量优、成本低”的重点工作,针对2023年度产品质量风险及管理不足,组织生产和质量部门拟定相应质量改善策划,完善设计控制程序和测试系统设计规范,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确保将产品的功能充分识别并转化到测量系统中,提升生产效率和过程质量管控能力。组织全公司启动质量季活动,持续跟进QC小组活动开展,强化各部门配合质量部门处理质量异常的服务意识,提升紧迫感和协作意愿。

  4、组织架构调整、部门职责明确

  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以降本增效为目的精简人力。梳理品质策划的各环节,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打通研发、生产、品质之间的“关节炎”。技术中心“指导”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生产中心进行工序控制,管控成本与制程品质,做好在制品管理,品管中心做好品质把控,同时避免品质过剩。对于品质异常的处理,各部门都要对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对效果进行确认。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环境风险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可能带来宏观环境风险,影响行业整体供需结构,给公司业务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可能会带来产品销售单价的下降。公司将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推出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密切跟踪分析外需外贸形势以及外贸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应对措施,巩固新增的海外市场。

  2、转型和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产业链不断拓展和延伸,在业务和产品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相关产品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受研发能力、技术的先进性、人才的稳定性、市场拓展能力以及国家产业政策、世界经济形势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业务内容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对公司经营决策、客户开拓、人才引进、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将站在长远发展角度,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规避转型及管理风险。

  3、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出口业务的日常经营涉及外汇收支,若未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持续波动,可能会持续产生汇兑损益,对当期利润带来不确定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外汇市场波动,采取合适的外汇管理工具,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4、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2023年以来,各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预计原材料价格将在一定区域内波动,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市场波动,采取恰当的产品定价和采购策略,锁定原材料价格,尽最大努力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5、应收账款风险

  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金额也持续增加,若主要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可能导致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公司将通过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定期评价客户信用状况,加强合同审批管理,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等不同方式,降低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

  (五)其他

  报告期内,公司向新余久能转让所持有的中久激光7.33%股权,中久激光被其全资子公司中久光电反向吸收合并后注销,中久光电由间接控股变为直接控股子公司。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